第210章 力挽天倾(九)-《东唐再续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李曜见自己这方面委实水平有限,不免尴尬一笑,拱手道:“还请燕然指点。”

    王笉客气两句,便道:“某闻齐景公之将军司马穰苴,对士卒‘次舍并灶饮食,问疾医药。身自拊循之,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疾,身与士卒平分粮食,最比其赢弱者,三rì而后勒:兵病者皆求行,争奋出为之赴战’。他所著《司马法》中曾说:‘敌若伤之,医药归之’,可见当时部队中已设有掌管医药的人员。《墨子》也说:‘举巫医,卜有所,长具药,宫养之,及有方技者,若工第之。’此处所谓‘长具药’,我意乃是‘医之长掌具药备用’。有鉴于此,某以为最早的军医的确是由巫医和方士担任,但其出现时期,只能定在chūn秋战国之时。”

    李曜“哦”了一声,道:“原来如此。”

    王笉点点头,又接着说了军医制度在秦汉时期的一些发展,然后转到医术上,道:“秦汉时代,由于铁兵器逐渐jīng良,金创折疡成为战时常见伤害,止血包扎法随之有所发展。汉时普遍使用地黄治内出血和接续断骨,《本草拾遗》记载汉高祖刘邦曾用‘斫合子’以治堕伤和内出血。《神农本草经》则记载了王不留行、续断、泽兰、地榆、扁青等二十余种药名。用于伤科内服或外敷,可见当时伤科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。又如《治百病方》已用药物功能命名为方,其处方目的不限于止血止痛,还有消散溃脓,生肌收口的功效,开拓了此后理气活血化瘀的治伤理论。医圣张仲景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理气、活血、化瘀的治疗法则,建立了既对症用药(止血止痛),又审因论治(活血化瘀)的配方原则。正阳兄若为军旅需求而yù设立河中医学院,这些方面,当属要务。”

    李曜连忙应了,将王笉的话牢牢记住,便又听她继续道:“而后魏晋南北朝时,事关军医之记载,便渐渐多了,太医校尉、太医司马、金疮医和折伤医等,不绝于史。帝王及将帅出征,也多派遣太医,或有侍医跟随。”

    李曜听到这,忽然想起当初看武侠小说时,经常有内伤外伤之说,又想到若以憨娃儿那般,用钝器将人打伤,在古时莫非便是无药可救了。

    他向王笉问起,王笉回忆了一下当初在潞州时憨娃儿对敌的手段,摇摇头道:“若是朱押衙那般神力,但凡打中,怕是神仙也难救,不过若说寻常钝器所伤,倒也是有救治办法的。”

    李曜没料到古代不会“开刀手术”竟然能治“内伤”,不禁惊讶,连忙问起。

    王笉便微微笑道:“譬如《外台秘要》卷二十‘金疮禁忌序’中,便引葛稚川(葛洪)之说:‘凡金疮出血,其人若渴,当忍之。常用乾食并肥脂之物以止渴,慎勿咸食,若多饮粥荤,则血溢出杀人,不可救也。又忌嗔怒大言笑,思想yīn阳,行动作劳。勿多食酸咸,饮食酒、热羹臛辈,皆使疮肿痛发,甚者即死’。”

    李曜心中点头,因为这个他能理解,现代对创伤休克及出血xìng休克的处理,仍然采取这些措施。

    王笉见他点头,才又继续道:“不过,凡金疮,伤天囟、眉角、脑户、臂里跳脉(肱动脉)、髀内yīn股(股动脉)、两rǔ上下、心、鸠尾,小肠及五藏之腑输(位于胸背,去脊柱三横指)皆是死处,不可疗也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